我國
平板玻璃行業正處于轉軌過程中的大調整階段,這也是行業在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這期間不可避免要付出學費和代價。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存在很多不規范、不平等的因素和不公平競爭現象。因此,在實施經濟手段的同時還應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強化行業自律工作,以便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前一階段依據價格法進行的分地區價格協調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進入冬儲和銷售淡季之前,如何鞏固已有成果、避免價格出現反復是當前的關鍵。為此在統一認識、統一行動的基礎上要繼續做好行業自律工作。
目前的價格水平,僅僅是剛達到原確定的行業平均成本,即剛剛能做到全行業平均不虧,但重油等原燃材料仍在漲價,所以目前的價格水平,按正常價位還有距離,應根據成本上升情況適時予以調整,而不是再降低價格。要做到這一點,一是東北地區應按照原來確定的用半個月產量抵押擔保的規定,完善相關法律手續,認真貫徹實施;其它地區雖未制定強行措施,也應按照原確定的監督檢查辦法,對帶頭降價的企業,特別是跨地區低價傾銷的企業實施監督檢查和必要的制裁措施。二是要保持正常的價格水平,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供求問題和理順價格關系,除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制止重復建設外,還應該處理好產量、質量和價格的關系,貫徹“限產、優異、保價”的方針,推行“限產保價”和“優異優價”的措施,進一步加大優異
浮法玻璃與普通浮法
玻璃的價格差距。這也是全部上為維護市場秩序和保持正常價位的一種通常做法。
應該看到,當前由于玻璃市場供大于求,造成惡性競爭,價位壓得很低,企業為了生存,一味降低成本,放松對質量的要求。如熔窯超負荷運行,不按標準籌備生產,厚度偏薄以及生產非標產品等現象較為嚴重。
為此,一方面應嚴格控制熔化能力和質量標準,限產保價。過多地擴大熔化能力、提高產量,看起來可降低成本,但由于總量過剩,造成低價傾銷,反而影響了效益,同時降低了產品質量。就效益來說,價格變化的敏感度遠遠大于產量變化的敏感度(見下表)。為此,適當限產有利于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價位的回升,較終會提高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企業自身應從戰略的高度確定企業經營目標和產品定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注重企業信譽和長遠發展,嚴格產品標準,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中國
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 張景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