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玻璃的光學性能有其獨特之處,它可以透過遠紫外光譜,是所有透紫外材料較優者,可透過可見光和近紅外光譜,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從185-3500mμ波段范圍內任意選擇所需品種。 折射率石英玻璃的折射率很小,透明石英玻璃的折射率na=1.45845,光學石英玻璃在20oC之標準值na=1.4586±4×10-4。在紫外部分(214.4納米-280.3納米)的折射率為1.5341-1.4942;在可見光部分(404.6納米-766.5納米)為1.4698-1.45413;在紅外部分(863.0納米-36501納米)為1.45251-1.47454,隨波長增加而折射率下降。 平均色散 Nf-Nc=0.00674±3×10-5 色散系數 γ=68.0 透光性 透明石英玻璃具有優良的紅外與紫外透過性。普通石英玻璃中由于含有羥基在紅外光譜中2.78微米處有一個主吸收峰與兩個譜波,為了減少羥基,目前公司采用真空加壓或無氫火焰熔制光學石英玻璃。紫外線的透過率對石英玻璃中的雜質,特別是鐵含量有關系,低鐵量石英玻璃可作為透紫外石英玻璃。 [詳情]
石英玻璃在國外已有160多年歷史,1839年法國人首先用氫氧燃燒火焰熔化石英制造石英玻璃,1902年英國人用石墨棒通電獲得高溫(稱為單棒電熔爐)制造石英玻璃,二十世紀40年代發明了電熔連熔爐,5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和新型電光源的發展(急需大量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才迅速發展起來。因為石英玻璃的生產技術難度大,直到目前能夠大量生產石英玻璃的國家僅有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英國、中國等少數國家。 我國石英玻璃研究始于1957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空白。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技發展規劃,要求發展國防急需的57項要點研究任務,解決二彈一星用的新型高性能材料,。石英玻璃是第26項和第40項任務書中要研究的內容,任務是下達給當時的國家建筑材料綜合研究所。我國石英玻璃的發展大體可分為5個階段:1957—1961年為開創階段,以研究工藝制造方法為主;1962—1966年為形成產業階段,在此期間完成很多任務,民品產量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已初步形成產業;1978—1988年為改變創新時期,高新技術用石英玻璃,如:大規模集成電路用高純耐高溫石英玻璃管、高純涂層坩堝、電弧法坩堝、光通信用石英玻璃、激光用石英玻璃等都是這一時期研究并大量生產的;1989—2000年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技術創新、增加品種和產量等大發展時期,較為突出的是東海縣發展成為電光源用石英玻璃生產基地,年產石英玻璃達6000噸(其中品2000余噸),質量較大的提高,成本幾倍的下降,技術裝備顯著的改進。40余年來,石英玻璃的發展速度比較快,以生產透明石英玻璃管為例:1975年產量172噸,31個工廠需要用60多臺電阻爐生產,管子質量很差(相當于現在的廢品管),現在2臺連熔爐就可以年生產近200噸,到2000年,透明石英玻璃管的年產量達7000噸(其中產品達3500噸),25年增長了近40倍。 [詳情]
石英玻璃具有很高的介電強度,很低的電導率折電損失,即使在高溫時,其電導率與介電損失也較一般材料低,特別適合高溫高機械應力條件下作高頻和電壓絕緣材料。 電導率 在20oC時,透明石英玻璃的電導率為10-17-10-16西/米,不透明石英玻璃的電導率為10-14-3.2×10-13西/米,其值與石英玻璃的純度有關。 介電常數 在常溫和0-106赫茲頻率下,透明石英玻璃的介電常數為3.70;不透明石英玻璃為3.50,溫度升高,介電常數略有增加,到450oC以后,介電常數顯著增加。 介電損失石英玻璃的介電損失與溫度的關系是隨溫度的升高,介電損失增加,在350oC以上,介電損失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更為顯著。 [詳情]